“医”心不凡 | 伍媚:做长夜里的持灯人,守护生命,努力把黑夜照亮

发布时间:2023-08-04 阅读:

重症医学科是一个没有黑夜和白天之分的科室,是一支随时准备迎接挑战、迎难而上的团队。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6号楼5楼是重症医学科病房,在这里,重症患者都戴着各种监护设备,相比其他科室,这里显得很安静。

虽然常在影视作品中见到对ICU的描绘,但看到病房内灯光长明、仪器警报此起彼伏,里面除了病床上的患者,还有一群群脚步匆匆、面色凝重的医务人员,气氛不禁让人屏气凝神。

“我在担任总住院医师期间,更不敢有一丝松懈,电话都是24小时开机,铃声一响条件反射会马上接听,生与死就在一瞬间。”

在重症医学科总住院医师伍媚的耳朵里,这里并不安静,各种各样仪器报警的声音,同事一直在高强度工作,“有繁忙就会有声音,其实一点也不安静。”

生死时速,守护家庭

2022年3月一天的凌晨,一个8岁的小男孩突发呼吸困难、意识障碍,是气道异物导致的,甚至出现了心律失常,病情凶险,医生立即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,但患儿指脉氧仍在持续下降,生命危在旦夕,立即被转进了重症医学科。

耳边传来的是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,但更刺耳更让人揪心的是机器急促的报警声。“患儿心跳骤停,立即心肺复苏并启动ECMO救治。”这是一个娇嫩的生命,定要竭尽所能,这是伍媚当时内心所想。

ECMO上机

为患儿做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

患儿在重症医学科的时间里,伍媚时刻关注着他。“有一天做梦梦见他病好了,画了一朵小红花给我。”经过在ICU中10多天的救治,患儿终于醒来,“他没有给我画小红花,却一直对我笑。希望他未来的日子如花绽放,我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。”伍媚笑道。

竭尽全力,守护心灵  

医院是生命健康的守护地,ICU则是生命的最后一道保障,对医护人员的技术要求也极高。

今年4月,一位19岁的花季少女因低血糖昏迷入院,院前甚至心跳骤停进行抢救治疗,同时伴有继发性癫痫,情况危急。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,患者病情明显好转,撤离了呼吸机,血糖平稳、体温正常、清醒了、能睁眼了,拔除气管导管了。

然而在伍媚期待与其进行交流时,发现她却始终保持沉默。经心理精神科医生会诊后确诊为“文化休克”。这位女孩自小父母双亡,与奶奶相依为命,如今奶奶已经年近八旬,没有劳动能力,家庭经济来源十分有限,加上长期治疗糖尿病的开支。如此的生长、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与快速发展的社会存在一定差距,产生了“文化落差”,有惧怕心理,不愿意、甚至怕与他人交流。

了解情况后,伍媚与同事通过筹集爱心捐款,心理疏导,开导病患,最终,女孩说话了。伍媚说,患者在进入重症医学科后,是否走下去、怎么走下去是最重要也是最现实的问题,希望与失望无时无刻不在拷打着患者和家属的心灵,“我们面临着数不清的遗憾,但也一直有生的希望。”

责任编辑:董美玲
相关信息
合作机构
生活网简介 | 网站地图 | 广告价格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建站服务 | 投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