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全会精神,根据国家卫健委及自治区卫健委相关文件精神,市妇幼保健院扎实推进“改善就医服务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专项行动”,有效提升群众“诊前、门诊、急诊急救、住院、诊后”的就医体验。
2024年9月20日,桂林日报“健康桂林”栏目以《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——精心守护新生 专业托举未来》专题报道我院新生儿科在持续改善就医体验方面所取得的成效,守护新生命健康、技术服务再升级!
市妇幼保健科新生儿科以精细化管理促进学科发展,提升医疗救治水平,持续优化服务举措,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,让群众就医过程更“省心”、就医服务更“贴心”、就医感受更“暖心”。
真情服务暖人心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创建于1999年,原为儿科病区新生儿室,开放病床12张,设有NICU病房、普通婴儿室、治疗室和高压氧室。新生儿科医师与儿内科医师相对固定、统一管理、定期轮换。
经过25年的创新发展,如今的新生儿科有医护人员64名,开设病床55张,其中重症监护床位12张,2018年获评首批桂林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,承担桂林市6城区1市10县的危重新生儿救治和保健项目督导质控任务,是集产前急救转运、新生儿保健、疾病救治、出院随访和健康管理为一体的新生儿医疗保健中心。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历史发展沿革(图1-3:1999年建科初期,医师在救治患儿;NICU病房;高压氧室;图4:2001年新生儿科红外线照射暖箱)“新生儿科和儿科有一定的区别,为顺应现代儿科的发展趋势,我们专门开设了新生儿科门诊和新生儿急诊,确保新生儿得到更加专业、精准的诊疗服务。”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唐瑜介绍,新生儿专科门诊在周一至周五开诊,由经验丰富的新生儿科医生坐诊;新生儿急诊的目的在于简化急诊流程,缩短救治时间,特别是对于急危重症新生儿,实行优先接诊、优先检查、优先治疗的原则,保障患儿的生命安全。
市妇幼保健院开设新生儿科门诊与此同时,该科一改家长不能进入病房探视患儿的传统,率先在桂林市开展家庭参与式照护服务,让新生儿家长走进病房,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护理中来,学习给宝宝喂奶、换尿片、“袋鼠抱”、新生儿的急救等照护技能,帮助家长完成住院-出院的衔接。“家庭参与式护理能缓解家长焦虑的情绪,宝宝也能在家长一对一的照护下尽早康复,也能有效降低宝宝再次住院的概率。”唐瑜说。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创新开展家庭参与式照护服务
改善就医体验,不止于此。该院新生儿科推出“日间光疗”模式,即白天治疗,晚上回家,为新生儿黄疸提供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,有利于简化诊疗流程,有效缓解母婴分离焦虑;开设新生儿护理门诊,为新生儿家庭提供个性化、专业化的技术指导,更为高危儿、新生儿提供延续护理,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;“互联网+护理”服务只需家长手机下单,新生儿在家也可享受到医院专业的护理服务,方便了不便出门的母婴群体。
市妇幼保健院2019年4月起开设新生儿日间光疗病房,家属可以在旁边陪伴(资料照片)
而在实施“上车即入院”急救模式、成功转运救治桂林市及周边危重新生儿等方面,新生儿科亦有不俗的成绩。
“从接到转运消息开始,科室就开始着手准备,比如宝宝需要上呼吸机,我们就将呼吸机调配好,暖箱也预热好,所有的抢救设备都已经全部备齐了。”唐瑜介绍,“上车即入院”的优势在于转运现场即可回传患儿的信息给住院部科室,医院内的医护人员据此提前做好急救方案,准备必要的物资和人员,缩短危重患儿抢救的响应时间,后期家属再补办相关手续。今年1-8月,该科已出诊接回新生患儿100余名。
在这里,“看病不求人,患者少跑腿”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持续推动群众就医体验改善与提升的生动写照。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每年出诊转运救治基层新生儿约200名
技术精湛显实力
服务为本,技术为魂。走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,除了本地患儿,还有很多来自周边地区的患儿。患儿家长慕名而来的深层原因,是对该院医疗水平和技术的充分信任。
患儿文文来自江西,是一名26周出生、体重仅有900克的超早产超低出生体重儿。26周的早产儿身体各个器官尚未发育成熟,存活几率很低,文文出生后呼吸困难,立即住进当地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接受呼吸机等治疗。三个月后病情好转,带着氧气回到家里康复。然而不到10天,文文出现严重呼吸困难,伴有肺炎、呼吸衰竭,再次住院上呼吸机。经历多次抢救,病情仍然危重,无法撤离气管导管。家长带着文文先后在省内外4家三级医院治疗,医院多次尝试拔管,均以失败告终。孩子8个月大时,依然躺在重症监护室里,依靠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。
江西超早产儿跨越两省转运到我院,获成功救治(资料照片)
后来,患儿家长通过多方帮助,通过线上咨询问诊后,决定跨省转院,前往桂林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。经诊断,文文为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、肺动脉高压、心功能不全。科室团队采取多学科协作模式、探索心肺同治新方案、24小时床位守护、开展家庭参与式照顾,最终帮助文文顺利回归家庭怀抱。
文文的转危为安,是新生儿科成功救治疑难、危重新生儿的生动案例之一。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不断攻克技术难关(图1:2015年在全市率先开展吸入一氧化氮抢救严重呼吸衰竭患儿;图2:2018年5月为胎龄25周、体重800克的超早产儿成功实施脐静脉和脐动脉双管留置术;图3:2023年2月成功救治感染新冠病毒反复肺出血、数次心脏骤停的早产宝宝;图4:2023年9月为最低体重500克超早产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,搭建了早产宝宝的“生命通道”。)
多年来,新生儿科不断追求新生儿诊疗前沿技术,开展了一氧化氮联合高频震荡通抢救严重肺动脉高压、亚低温治疗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、超早产儿救治、肺出血、重度休克抢救等业务,呼吸循环支持、脐动静脉置管、有创血压监测、全肠外营养、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、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等高级生命支持技术,逐步成为区域新生儿科医疗高地,让更多患儿未来可期。
一切为了孩子
多年来,新生儿科收治的危重患儿位居全市首位,年住院人数2200余人次,每年救治早产儿约450例,其中<1500g的极低体重早产儿约120例,<1000g的超低体重早产儿约30例,从2022年救治23周+4天早产儿,刷新桂林市最小孕周记录,到2023年救治500g早产儿,刷新桂林市最低体重记录,救治成功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,是什么让科室在攻坚克难的道路上,创造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?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不断刷新成功救治早产儿记录(图1:2022年成功救治最小胎龄23周+4天早产儿;图2:2023年成功救治最低体重500克早产儿)唐瑜介绍,以产科新生儿科(简称产儿)合作为核心的早产儿产房和NICU(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)集束化管理是早产儿救治的防护网,尤其是对胎龄28周以下的早产儿,胎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管理,产儿深度合作可帮助提升早产儿的成活率及生存质量。新生儿科有4名经验丰富的医生常驻产科,对早产儿出生后在产房和转运过程中实施与NICU同质化管理。在呼吸支持方面,对生后有自主呼吸的极早产儿,产房立即使用nCPAP(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),帮助早产儿打开肺,排出肺液,将肺泡撑开。关于循环支持,尽可能开展延迟脐带结扎,保证新生儿肺打开时的供血,减少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,保护早产儿脑部。“这些是产房集束化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也是体现产儿合作的重要内容。”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师常驻产科
事实上,多学科联动贯穿于新生儿的产前、产时、产后。唐瑜表示,高危妊娠分娩前会进行产儿科会诊、联合查房并制定预案,熟炼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NICU医生会提前到场待产;如果发现合并其他科室疾病,将进行多学科会诊,制定合理诊疗方案,确保母儿安全;产科实行24小时母婴同室,母婴同室的新生儿由新生儿科医生进行查房管理;与小儿外科开展救治各种先天性畸形的多学科合作;针对出生后的新生儿,专业人员对新生儿进行听力筛查、新生儿遗传病代谢病筛查,眼科对新生儿进行眼保健和眼底病变筛查工作,及时识别问题和疾病,并给予处理和干预。
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与小儿外科、眼科、耳鼻喉科(听力筛查中心)、产科、儿童保健科、儿童康复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,开展各类疾病早期筛查与治疗干预工作。
自2019年开始,市妇幼保健院每年都会举办“欢迎早产儿回家”公益活动,以此增进和早产儿家庭的交流,为广大群众宣传早产儿相关科普知识。看到一个个“早到天使”的健康成长,唐瑜和同事们就会忘记所有的辛苦和疲惫,“看到宝宝们得到成功救治,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成就感,更多的是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有着无限的可能。”
新生儿科部分医护人员合影
每一份荣誉都是努力的见证。2023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获评自治区首批新生儿保健特色专科,2024年新生儿科党支部荣获自治区“五星级公立医院党支部”,这也是桂林市直公立医院唯一获此殊荣的基层党组织。
心系患儿,不负所托。“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,新生儿科将坚持技术领先,为更多家庭点燃生活的希望。”唐瑜说道。
文/胡晓诗、李玉梅
图/宣教科、新生儿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