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大爷(化名)近日感觉腰背疼痛,起初以为是骨质疏松或腰椎间盘突出,在家自行补钙和服用止痛药无果后,前往医院就诊。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医师诊断,患者被确诊患有多发性骨髓瘤,这是一种少为人知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。
提到血液肿瘤,人们常想到的可能是白血病和淋巴瘤,然而对血液系统其他肿瘤却鲜有耳闻。尽管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却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三位,仅次于白血病和淋巴瘤。那么,多发性骨髓瘤到底是什么疾病?
多发性骨髓瘤
多发性骨髓瘤(MM)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,正常的浆细胞负责生成对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,恶性浆细胞仅分泌单克隆免疫球蛋白(M蛋白)。
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不但不能起到抗感染作用,还会对肾脏造成损害;同时分泌一些细胞因子溶解骨骼,使患者出现骨骼破坏、病理性骨折。
因为起病缓慢,早期症状不明显,后期临床表现复杂多样,容易导致误诊或延迟诊断,严重影响患者预后,甚至导致不可挽救的后果。
多发性骨髓瘤症状
一
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浸润表现
●骨痛、骨骼变形和病理性骨折
骨骼疼痛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期最常出现的症状,多表现为胸、腰椎、肋骨疼痛,有的可引起病理性骨折。
●贫血和出血
贫血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常见表现,发病率约30%。恶性浆细胞的克隆增殖抑制了正常的骨髓造血功能,可能导致血细胞数量减少。
●肝、脾、淋巴结和肾脏浸润
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常出现肝脾轻、中度肿大,颈部淋巴结肿大、骨髓瘤肾。
●其他症状
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瘫痪、神志改变、复视、失明等症状。
二
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分泌
大量M蛋白引起的症状
●多发性骨髓瘤的继发感染
感染多见于细菌,亦可见真菌、病毒。
●多发性骨髓瘤的肾功能损害
50%~70%患者尿检有蛋白、红细胞、白细胞、管型,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、高磷酸血症、高钙血症、高尿酸血症,可形成尿酸结石。
●多发性骨髓瘤的高粘滞综合征
多表现为头晕、视力障碍,甚至突发晕厥、意识障碍。
●多发性骨髓瘤的淀粉样变
常发生于舌、皮肤、心脏、胃肠道等部位。
常见的“误诊”科室
一
可“混迹”于骨科、
代谢内分泌科
骨痛在大多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是首发和突出的临床表现,是促成患者首诊的主要原因,早期与骨髓瘤细胞浸润、骨质疏松有关,程度不重,可自发暂时缓解,最易被误诊为骨科/代谢内分泌科疾病。
二
可“混迹”于肾病学科
此类患者可表现为蛋白尿、血尿或轻度肾功能不全,容易误诊为肾炎,不及时给予正确治疗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衰竭甚至尿毒症。早期症状隐匿,逐渐出现尿量减少、浮肿。
对于长期蛋白尿、血尿不能明确诊断者,应及时做肾活检、骨髓穿刺及骨髓、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检查排除骨髓瘤。
三
可“混迹”于肿瘤内科
此类患者表现为溶骨性骨破坏,易误诊为晚期转移癌。
四
可“混迹”于感染科
此类患者可表现为长期反复感染,应用抗生素效果不佳。
五
可“混迹”于营养科
由于部分患者贫血发生缓慢,症状不明显,容易按照营养性贫血治疗延误病情。
因此,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需要多学科诊疗协作,充分考虑每个临床表现背后的原因,才能早期确诊改善患者的疗效。
多发性骨髓瘤的
诊断与治疗
一
诊断
当怀疑患有多发性骨髓瘤时,明确诊断和后续治疗的过程主要由专科医生进行指导。为了确保准确的诊断和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,患者通常需要接受一系列详尽的检查。
其中包含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、骨髓活检、血常规、血生化、血清蛋白电泳、血清免疫固定蛋白电泳、血清游离轻链检测、血清M蛋白定量检测、24h尿轻链定量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。
二
治疗
一般情况下,无症状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,无需治疗,出现症状性骨髓瘤才开始治疗。
1.除一般支持对症治疗外,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最主要的方式是化疗,常用药物包括蛋白酶体抑制剂(硼替佐米、卡非佐米)+免疫调节剂(来那度胺/泊马度胺)+糖皮质激素,或蛋白酶体抑制剂/免疫调节剂+化疗药物+糖皮质激素。
2.新型靶向药物:CD38抑制剂——达雷妥尤单抗。此药物可以和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CD38抗原结合,抗原、抗体结合后形成抗原、抗体反应,从而达到杀死浆细胞的目的。
3.年龄小于65岁,一般情况较好的患者均推荐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,部分年轻高危的患者可以酌情考虑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。
4.放疗:用于局限性骨髓瘤、局部骨痛及有脊髓压迫症状的患者。
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,如患者的年龄、体质、疾病分期、有无某些染色体异常、β2-微球蛋白水平、乳酸脱氢酶水平、有无伴随远处瘤细胞转移等。
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,现在很多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五至七年,有的甚至可达十年以上,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,这预示着多发性骨髓瘤已经进入慢病化全程管理时代。
生活中,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需注意戒烟、限酒;食用高热量、高蛋白、富含维生素、易消化的食物,多注意饮水,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。有骨质破坏者,需在骨科或康复医学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。
通讯员:贺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