她两度赴尼日尔,是援非医疗队中唯一的护士。四年来,协助医生开展手术5千多台次,被当地同行誉为“最优秀护士”之一。
桂林“天使”,在非洲救死扶伤
今年52岁的阎位明,是桂林市人民医院手术室一名副主任护师。在三十载护理生涯中,最令她难忘的,是两度援非的四年。她与援非医疗队队友一道,克服了非洲生活条件艰苦、医疗资源匮乏等重重困难,在异国他乡救死扶伤,将南丁格尔精神发扬光大,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援非医疗工作任务。
阎位明回忆道,她曾于2010年、2014年底两次参加广西援尼日尔医疗队,是当批医疗队中唯一的护士。去年年底,离开马拉迪之际,当地医护人员紧紧拉着他们的手,热泪盈眶;在工作中结下的深厚友谊,令彼此难舍难分,难以忘怀……
刀光血影:忙起来像“打仗”
尼日尔马拉迪省中心医院,是三所国家医院之一。该院只有三个外科,四间手术室,仅能开展一些普通的手术项目。虽是国家医院,但医疗条件很差,甚至低于我国一般的乡镇卫生院。
当地医院最常见的手术,是传染病伤寒引发的肠穿孔、外伤骨折内固定及截肢术、剖腹产术等。手术室仅有4名护士,因当地不控制生育,时有同事怀孕休假,所以常年只有3人轮班。
阎位明说:第一次去非洲时,每天10余台手术,经常是一个人同时跟2-3台手术,工作强度十分大,夜间值班经常通宵做急诊手术。剖腹产术特别多,经常是刚睡下,救护车司机就又在窗外呼叫了。一天参与7、8台手术屡见不鲜,最多时一天做了13台,忙起来像“打仗”,一点也不夸张。四年来,她协助医生完成的手术达5千多台次。
在尼日尔,医院都实行医药分家,通常患者要先买好相关药品、纱布、注射器、手套等医用耗材才能进行手术。因此,有为数不少的患者因家境贫困,买不起医疗用品,而失去手术及救治的机会,十分可怜。在马拉迪医院,药品、器械十分匮乏,手术室基本无库存抢救药品,手术器械、仪器及药品大都由我国捐赠,价值每年高达几十万元。因此,当地人民对中国人十分友好,对医疗队员更是格外地尊重。
武艺高强:一专多能的“多面手”
阎位明在桂林市人民医院工作了二十多年,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业务素养。援非期间,她在积极、认真开展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,还为当地医院制定规范的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。在她的带领下,同事们的无菌观念得到了加强,也大大降低了手术病人的感染率。
当地医院医护人员人手紧张,产妇行剖腹产术时,助产士经常忙得不能及时来手术室处理婴儿,阎位明就主动给新生儿结扎脐带;有的新生儿窒息,她便争分夺秒地进行心肺复苏,挽救了好几个新生儿的生命。因当地医院医务人员极缺,医疗技术落后,常请阎位明帮助做一些静脉留置针穿刺,并为她的“一针见血”拍手叫好;有时还要给医生做助手,一起进行手术。因此,当地同行都夸奖她为:最棒护士!
有一次,一位30多岁的产妇第8胎生产,因前几次实施了剖宫产,子宫多处疤痕且薄如纸,在送往医院的路上不幸子宫破裂,腹腔内大出血,送到医院时产妇已生命垂危。阎位明立即和当地医院的医务人员投入了紧张的抢救:快速建立起静脉通道,拿出我国捐赠的升压药、止血药等给病人用上;在积极配合医生手术三个小时后,终于把这位产妇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,患者家属非常感激。不久,阎位明走在大街上,被患者家属认了出来,向她伸出大拇指,不停地说:中国医生好,了不起!了不起!
自给自足:天不亮就起床淋菜
马拉迪物质匮乏,生活单一,很多生活用品、食品有钱也买不到。
集市上平时买不到猪肉,医疗队员们每三个月要到700公里以外的首都尼亚美,一次买来一头猪,冻在冰箱里慢慢食用。最大的难题,是平时买不到新鲜的蔬菜,他们只得用自己勤劳的双手,开荒种地,自给自足。
阎位明说,从桂林带去的蔬菜种子,在非洲土地上,开花结果啦!几年里,她亲手种过10多个品种,如空心菜、小白菜、红薯、玉米,还种过梅豆、丝瓜、冬瓜等。特别是萝卜,产量很高,大的一个都有2斤多重。常有当地的“小黑孩”,送来牛粪、羊粪给地里施肥,医疗队员也会给孩子们一些零钱或零食,关系十分融洽。
在非洲生活,还要与天斗、与地斗。那里常年平均温度在40度以上,雨量极少,因此每天都要给菜地淋几次水,才能把菜种活。每日清晨6点,天不亮就起床,给菜地进行第一次灌溉;下午四点、晚上八点先后再淋两次菜。经过大家的辛勤劳作,常常能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,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大难题。阎位明自豪地说:这几年,都把我练成“种菜高手”啦!
(詹力 阎位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