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肢浅静脉曲张
俗称“蚯蚓腿”
是常见的血管疾病之一
表现为腿部浅表静脉迂曲扩张
形似蚯蚓或葡萄串状
它不仅影响美观
还可能引发皮肤病变、溃疡
甚至增加血栓风险
为什么会得“蚯蚓腿”?
静脉瓣膜“失灵”
静脉瓣膜如同单向阀门,负责防止血液倒流。长期久站、久坐或肥胖会导致下肢静脉压力升高,瓣膜受损后血液淤积,最终引发静脉扩张。
高危人群
○ 长期站立/久坐者(教师、医生、程序员等);
○ 孕妇、老年人、便秘者;
○ 超重或腹部肥胖者。
早期症状与进展
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六期:
C0期:虽有腿酸胀、易疲劳等不适,但无肉眼可见病变;
C1期:出现毛细血管扩张/网状静脉(“红血丝”);
C2期:静脉曲张(“蚯蚓腿”);
C3期:下肢水肿;
C4期:皮肤变色(出现瘙痒、湿疹、色素沉着等症状);
C5期:愈合性溃疡;
C6期:活动性皮肤溃疡(“老烂腿”)。
科学治疗
保守治疗
○ 穿戴医用弹力袜(压力分级需遵医嘱),工作时间持续穿戴医用弹力袜,以减轻下肢静脉的压力,延缓静脉曲张进展。
○ 避免久站久坐,定时活动腿部。
手术治疗
○ 微创技术:可进行射频消融、激光闭合术等治疗方式,创伤小、恢复快。
○ 传统手术:大隐静脉高位结扎+剥脱术,适合严重病例。
药物治疗
静脉活性药物(如地奥司明等)可缓解症状,需在医生指导下长期使用。
术后护理
(一)体位与活动
1. 抬高患肢:术后需将患肢抬高30°左右,促进血液回流,减轻患肢肿胀。
2. 早期活动:麻醉消退后即可进行足背屈伸运动,术后24小时内可尝试床边站立或短距离行走,预防深静脉血栓。在医护人员指导下,微创手术患者通常可即刻下床活动。
(二)伤口护理
1. 保持清洁干燥:定期更换敷料,观察有无渗血、红肿、疼痛加剧或发热等感染迹象,发现异常应及时更换。
2. 切口处理:微创手术切口无需拆线,保持干燥即可;传统手术需根据恢复情况(约2周)拆线。
(三)饮食与生活习惯
1. 营养均衡:多摄入蛋白质(瘦肉、鱼类)、维生素(新鲜蔬果)及膳食纤维,促进伤口愈合,预防便秘。
2. 避免久站久坐:定时活动下肢,休息时抬高患肢,避免下肢受寒或穿着紧身衣物。
(四)并发症预防
1. 深静脉血栓: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,穿戴弹力袜,若出现下肢肿胀、疼痛或发热,应立即就医。
2. 感染:严格无菌操作,保持伤口清洁,出现红肿热痛时及时处理。
(五)弹力袜的使用
1. 穿戴时间:术后通常需穿3-6个月,前1周建议全天穿戴,之后可晨起穿、夜间脱下。
2. 选择与调整:根据医生建议选择合适压力等级(如二级压力长筒袜),穿戴时避免褶皱影响血液循环。
(六)康复指导
1. 逐步恢复活动:术后1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,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。
2. 定期复查:术后1-2周首次复查,后续按医嘱安排(1月、3-6月等)。
如果出现异常症状(如皮肤青紫、硬结增大),应及时就医。具体护理方案需根据手术方式和医生建议制定。
预防建议
○ 生活方式:控制体重、戒烟限酒、避免跷二郎腿;
○ 运动锻炼:每日快走、游泳或进行踝泵运动,增强小腿肌肉泵功能;
○ 日常护理:休息时抬高腿部(30°最佳),避免热水泡脚。
何时就医?
若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及时就诊:
○ 静脉凸起明显或皮肤变色、瘙痒;
○ 腿部持续肿胀、疼痛或溃疡不愈;
○ 有血栓风险(如突发胸痛、呼吸困难等)。
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可防可治的疾病,早期干预可避免严重并发症,而微创技术的进步让治疗更加高效。关注腿部健康,从日常习惯做起,我们一起守护双腿的“绿洲”!
通讯员:陈艳华